高華種子謝天佑博士:承傳種子業,培育科研人才

謝天佑博士是本中心緊密的合作夥伴,除了給予寶貴的意見,協助繁種的工作,也在多場講座中分享作物留種的技術及經驗、生物遺傳的理論、種子貿易的重要性等。作為高華種子有限公司及香港種子商會的主席、香港著名的育種專家,他卻在訪問開首自我介紹為「典型的臉朝黃土、背朝天、種地的農民」。謝博士為人謙遜,熱心於農業及育種,亦投放了不少資源和心力保留本地品種,以及培育下一代人才。 

學成歸來,繼承父業

謝博士的父親於1929年創辦了高華公司,因為園藝之樂而買地種菜種花,養豬養雞,後來才做種子貿易。當時的種子都是從外地入口,他買回來自己試種,種得好的會包成小包裝,在自己的花店裡分春夏季售賣。謝博士還記得用鐵箱保存種子,延長種子的壽命,上層放種子,下層放石灰吸水。

謝博士對農業及植物繁殖深感興趣,自小便跟父親學習,最有耐性做切割。1967年,他赴美國升學,並取得植物生理學博士。1975年回港後在嘉道理農場工作,不久父親過身,他接手了高華公司,繼續做買賣種子的生意。他們替外國公司在內地生產種子,並代理種子到內地售賣,其後更開展研究開發 (R&D) 的工作。除了香港,他們在開平、昆明、甘肅、台灣和泰國也有種植基地。

談到種子業,謝博士指本地菜種行傳統上都是由潮汕人開辦及經營的,他們家則是主流之外。現時全港僅有六至七家種子公司,都是做種子代理,大多有過百年歷史,成立90載的高華是最年輕的。謝博士說種子公司能夠生存主要倚靠出口,不能只靠本地市場。

升育種術,培育下一代人才

80年代大陸改革開放,外國公司可以直接跟內地合作,謝博士認為如果公司只做轉口貿易,長遠下去會失去價值,所以決定做R&D,於90年代末開始育種。當時雖然得到漁農署退休官員的支持,但亦有很多負面的聲音,謝博士卻沒放棄:「做了不保證成功,但起碼有個希望」。他們至今真正成功育出的品種不多,因為育種及研究實在需要很多年日,從雜交試驗種植到穩定種子品種是漫長的過程。他坦言公司是靠種子貿易的穩定財政來源養活R&D。

在他看來,雖然R&D尚未算成功,卻成功提供了十多個職位,即養活了十多個大學生,讓他們能從事自己所學的,更曾經送他們到台灣的國際蔬菜研究中心學習育種技術。謝博士道:「我對社會的貢獻不是做出多少個好的品種,而是提供了就業機會給他們」。而將來他的兒子會接棒,謝博士會讓他自己發揮。

2012年,謝博士團隊聯同漁護署、菜聯社和綠田園進行「鶴藪白復育計劃」,並協助生產及保留鶴藪白菜的種子,過程共花了五年的時間,他說這已經叫快,因為白菜在戶外一年只能做一次選育。「育種不是高深的科學,不是難,但要花很多時間和心機,要有很強的觀察力,能分辨細微的差別。」這是他作為育種人的心得。

香港農業種子業的困境與出路

說到香港農業的式微,謝博士指出大規模的商業生產已停止了近30年,本地的市場太小,加上內地改革開放,本地菜難與內地菜競爭,香港菜農都去內地種菜。投入及適應內地市場也是他在接手公司初期面對的挑戰,其次就是招聘,經濟的轉變使他們難以聘請或保留從事R&D及管理農場的人才,加上現今缺乏耕田的人,年輕人很快受不住。

謝博士認為他們從商的都缺乏政府支援,技術方面,以前漁護署的大龍實驗農場有研究病理及蟲害的團隊,現在已經解散,轉做有機耕種。他又指出一個重要的問題 — 香港沒有種子認證制度,所以進出口存在不少限制,尤其是運送到歐美等地的種子需要認證,這確實需要政府的能力才能做到。

對於香港農業的前境,他是很悲觀,不過科技的進步正帶來改變和希望,如LED 燈的發明可以解決很多室內種植上的問題,他直言:「垂直耕作可謂終於見曙光」,但仍要考慮昂貴的投資成本及潛在的競爭。謝博士認為香港剩餘的價值是R&D,並不能只服務及限制於本地,還要放眼大陸及國際市場,何況種子是百分百全球化的行業。他建議:「種子生產及市場不需要在香港,研發卻是唯一的生存方向。」

文字:黃浩恩

(2020年10月訪問、2021年1月、3月及7月講座)

謝天佑博士 (中)

高華種子位於港島的種植基地

香港科學節講座:優質種子的科學與技術及對農業的影響 (2021年3月27日)

香港科學節講座:優質種子的科學與技術及對農業的影響 (2021年3月27日)

本地馳名瓜菜討論會 (2021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