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林志光先生:從有機耕種論到香港農業發展

入行經歷

在香港土生土長的林志光先生笑言他是不太經意地入行的。於大學修讀環境的他發現農業很有趣,尤其是作物的生長,由種子開始、種植到收割,經歷一系列工序、過程,又回到最初的起點—種子。因此畢業後他希望選擇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然而他慨嘆農業這麼大的系統,在當時的香港卻很少人在討論,即使他想了解更多,資料卻很有限。輾轉由暑期農務導師到綠田園全職員工,他才算正式踏入農業。

憶起第一次插秧,他赤腳步入秧田,親手插秧入田,又伴隨農夫牽水牛犁田。過了幾天秧苗返青,秧苗立直隨風擺動,整個體驗給他這個城市人很大又難以形容的觸動,讓他很想置身於這個環境當中,也奠定了他後來一心從農的基礎。

剛開始從業時他曾感自卑,尤其是落田後,知識及技巧未對應大學所讀,以往的認知更被顛覆了。但經過數年的學習與沉澱,他開始漸漸掌握工作。回想起來,在綠田園基金和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工作經驗累積下,才得以聯合其他八個有機農場,共同創辦香港有機農業協會(後來改稱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下稱基金),在行業中推動橫向合作與發展。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香港農業3.0

身為主席的林先生指當時有機農業發展遇上一定的瓶頸,他們望可藉着同行之間的合作,推動行業進一步發展。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的資助下,基金於1999年正式成立,並協助開墾有機農場,租田給農夫耕種、舉辦農夫培訓等。另外基金也會帶農友走訪不同經營理念的農場,不但讓不同背景的農友聚在一起討論,還會邀請科學家提供專業意見。及後注册為慈善團體後,籌辦項目便成了基金的主要工作,當中包括近年的香港農業3.0項目。

香港農業3.0反映了項目團隊自己對本地農業近代發展理解;按項目團隊的分析理解,香港農業1.0是指50年代後、80年代前,農業產能較高,蔬菜供應能滿足本地約40%需求的時期,這可謂本地菜的黃金年代。期後80年代末,本地菜生産快速萎縮,農夫們抓緊時下的消費者對食物安全和環保的重視,有機耕種開始萌芽發展,這時期稱為農業2.0。當行業走到2.0時,冒出了新的發展方向,但同時行頭也變得越來越小,且分成常規和有機兩個社群。這時的產業鏈中,種子、肥料、機械等供應都有新的需求,然而整體配套卻一直萎縮,甚至没有本地供應。以前還有生物防治、本地堆肥、禽畜養殖等,現在卻買少見少。導致現時農業越來越難做。這些都使他更希望能將不同的持分者重新連結、將產業鏈重新扣連。因此,他與合作伙伴土地教育基金向漁署提出農業3.0的項目框架,希望探索以打破業界內及產業鏈間的隔閡為目的的項目,藉着政府資助,去補充現時政策未有覆蓋的部分。

分享知識和搭建平台是農業3.0的重點。由於香港農業主要由家庭式農場組成,農場面積普遍在5斗以內,沒有足夠人力及資源去實踐高投入的新技術,所以項目通過農業社區學院模式,積極推廣取代高投入的耕種方法,使生產方法知識化,同時收集傳統經驗,包括如何規劃管理農場、保護土壤、提高肥效等。另外項目亦提供機會讓常規和有機農戶互相交流、互動,讓新入行的年青人學習並承傳香港農耕的在地經驗。

有機耕種

林先生指有機耕種在八十年代末在香港啓動,當時的毒菜事件推動了本地環保團體試行有利於改善環境及健康的新生產模式—有機耕種,即是不用農藥和化肥、順應自然、尊重動物等的種植方式。簡單地說,其本質可說是回到本地50年代未普及使用化肥農藥的傳統耕作方式。

綠田園是首個成立的有機農場,後來因應市場需求及政策鼓勵,有機農場數量漸增,為了方便管理,漁農署和各方代表舉辦了研討會,林先生當時也有參與討論。他們商討後決定參考國際間的經驗,成立有機認證系統,香港有機認證系統便於2000年代初創立。認證不單可增加消費者信任,亦有助釐清各方責任,如不幸出現食物安全問題,也有標籤作識別及追蹤。

七十年代國際組織提倡有機耕種,其初衷是希望本地產本地銷,不但能照顧小農利益,亦有助環保。有機耕種在香港至今推動了三十多年,發展卻與初衷漸行漸遠,小農營運的條件更加困難。例如,每年須支付的認證費,即使有政府補助,對他們仍造成一定的負擔。林先生認為有否認證是責任問題多於信任問題。因此,基金藉著農墟增加大眾與小農之間的信任,在農墟中顧客普遍不介意購買的是否認證產品,因為他們相信站在面前的農夫。

有機農墟

2000年,為幫助常規農夫轉型有機,政府提供了不同的技術支援,兩至三年後,這些轉型的農夫已有產品可銷售,但因為產量不穩定,所以基金與漁護署及菜聯社決定彈性地因應農友每星期的收成而售賣產品。他們創辦了第一個有機農墟—太和農墟,消費者可以直接接觸農夫並與之交流,這種新穎的銷售模式相當受歡迎。

現時,即使在疫情下,農墟的銷情反而有所增長,不但因為港人多了在家煮食,亦因為消費者更安心食用在農墟購買的本地菜。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增強,加上近年更多社會資源推動創業及資助成立社會企業,去幫助不同弱細社群,因此,基金的農業3.0應用程式,支持共同購買模式發展,聯繫農夫及顧客,建立合作與銷售網,整理數據。即使網絡共購平台與農墟在某程度上難免存在競爭關係,但各種平台的出現能供市民更多選擇,令本地菜市場百花齊放。

香港農業的發展

林先生指出香港的農業是否過了黃金期後漸漸走向下坡,往往不能簡單地概述。2000年後發生了韓農反世貿、菜園村收地等事件,農業變成了社會運動的一個議題,加上產業現代化,香港出現了不少新的農業組織及社區農圃。本地農業正處於一個新現象,林先生這樣形容現時的布局:「人多了,多樣性多,生產總量減少,大農場減少,小農場增加」。

從耕種班中,他留意到耕種文化及入行人士的轉變。20年前的學員主要是希望投身全職農夫。10年前多了不少非政府組織、社企過來學習,想透過耕種班理解農戶的運作,也有不少退休人士想挑戰新方向,甚至租田實踐。近年發現多了很多年輕人及學校老師。林先生希望在農戶分散、細規模化的新結構下找到切入點,幫助農戶提升產能。

林先生已於國內農業發展工作十多年,曾帶團到內地考察農場及邀請華南農大的老師為農友做培訓和講座,因此希望將一些技術帶回香港,繼續傳承經驗、培育人才、推動合作,為香港農業發展出一分力。他多年來堅持農業,原來有一番見解。「耕種的過程能將人種返落地,讓人踏實地去迎接挑戰,是個緩衝地,有安心安定的作用。」他說:「哪怕是生產力減少,農業這個產業仍要有位置,因為人需食物維持生命。」

文字:黃錦鏘、黃浩恩

(202011月訪問)

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林志光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