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農業歷史概覽

 

\

香港農業長久以來以稻米為主,以養活住民

\

1930年代

\
1937

日本侵華

\
1939

二次大戰開始

\

1940年代

  • 戰爭破壞蔬菜種植
  • 日軍徵用幾個較大的私人農場,種植蔬菜與糧食,供他們食用
\
1941-45

香港日佔時期

\
1946-47

國共內戰

\
1946

蔬菜統營處成立,以建立出一套蔬菜統銷制度

\

1950年代

  • 大批內地人來港,其中不少人從事園藝或畜牧業,故選擇居住新界,向原住民租用土地或開墾荒地,重操故技,這促進本地農業轉型
  • 戰後香港經濟穩步發展,市民生活水平提升,高檔菜市場逐步出現
  • 政府對農作物進行選種和留種的工作,在青山、上水、大龍、打鼓嶺、西貢、大霧山、荃灣、大埔、東涌和梅窩等地建設10個實驗農場/農業試驗場,設置種子倉庫以全天候空調設備保存種子,又有專人定期進行種子發芽測試
  • 蔬菜統營制度建立
  • 50-60年代,中英外交關係不穩,港英政府支持本地農業
  • 50-70年代,新界菜風光,本地種子舖興旺,種子舖大多是潮州人開辦
\
1953

蔬菜產銷合作社成立,簡稱菜聯社

\
1958-60

大躍進

\

1960年代

  • 很多年青新界原居民移居歐洲,放棄稻田
  • 政府開放稻米市場,入口大量廉價的東南亞米
  • 漁農處舉辦農業產品展覽會
  • 有機農業運動開展
  • 60-80年代初,本地種子巿場最為蓬勃
\
1966-76

文化大革命

\
1967

四日大罷市

\
1968

漁農處期刊《香港農友》

\

1970年代

  • 蔬菜和花卉已取代禾稻,回報亦較高,成為香港種植業主流
  • 中英外交關係恢復,港英政府停建水塘,減少對本地農業的支援
\
1973

新市鎮發展,荃灣、沙田及屯門為首

\
1978

改革開放

\

1980年代

  • 新界城市化,耕地減少
  • 地產商遂逐步囤積農地,丟棄的農田增至一千公頃以上;丁屋和低密度住宅在農地上加速發展
  • 在農地上興建露天車場和儲物場的數目大幅增加,蠶食新界的鄉郊農地
  • 漁農處的實驗農場已剩下5個
  • 本地勞動力缺乏引致工資上升,蔬菜成本日增
  • 大陸改革開放,吸引本地農戶到內地租地種菜,再把農產品運回港售賣,同時內地廉價蔬菜湧入
  • 本地農業轉向高質素新鮮蔬菜
  • 生產設施趨向機械化與現代化,更從世界各地引進新品種和栽培技術
\
1983

生發案 ,大量農地改作露天車場或儲物場

\
1984

中英聯合聲明

\
1987-1988

毒菜事件

\
1988

農地復耕計畫

\
1989

綠田園成立,為本地第一個有機農場

\

1990年代

  • 內地改革開放令本地種子業巿場跟隨本地蔬菜生產趨勢而日漸式微,但為他們帶來龐大的內地巿場
  • 由於內地與國際日漸接軌,傳統蔬菜種子轉口貿易大幅萎縮,只在部分外國蔬菜品種種子上仍具優勢
\
1991

城市規劃政策《城市規劃條例》修改,以保障農地農用

\
1994

漁農處及菜統處推行「信譽農場」計劃,監管農藥的使用,確保食物安全,推廣優良園藝操作及環保作物生產方法

\
1994-1997

香港有機農場協會

\
1997

香港回歸中國

\
1998

蔬菜統營處成立優質蔬菜部,直銷和向市民推廣本灺農產品

\
1999

香港有機農業協會 (現為香港有機生活發展基金)

\

現代

  • 漁護署留種工作停止,現在只剩下大龍實驗農場
  • 違例發展個案持續
  • 有機農業及休閒農業逐漸發展
  • 太和及中環天星碼頭農墟,為本地有機農夫建立了固定的有機農產品銷售點
  • 越來越多青年人增加對農業的興趣,甚至投身農業
  • 農場和農民數目在2001年至2013年期間,分別減少約200間和700人,但有機農場的數目則由最初的106間,穏定上升至近年225個,升幅超過100%
  • 2013年中,香港的整體農地和常耕地面積分別為4,523公頃和729公頃,蔬菜自給率僅為2%,荒廢的農地有約3,794公頃,佔農地面積逹八成以上
  • 直至20148月,香港的有機農場數目估計有514
  • 2016年全年各類種子(包括花卉等)的進出口總貨值為7.7億港元
  • 政府除了編製《香港休閒農場指南》,亦推出了「香港休閒農場」手機應用程式,供市民免費下載,宣傳本地休閒農場
\
2000

漁農處改名為漁護署

漁護署訂立了「有機耕作轉型計劃」,制訂「有機作物生產守則」,協助傳統農民轉型有機耕作,為他們提供有機耕種技術支援

\
2002

漁護處留種工作完全停止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成立,是本地首個有機產品認證機構,該中心制定了一套適用於香港的有機標準及認證系統,確保『生產方法』符合有機標準

\
2004

菜聯社與漁護署成立了有機種植社群辦公室,協助處理有關有機認証的事務,並培訓農民有機耕作的概念,開拓以社區為本的推廣及市場策略,以推動有機耕作的發展

\
2010

馬寶寶社區農場誕生

\
2011

菜園村事件

\
2013

漁護署的全環控水耕研發中心

\
2014

《新農業政策﹕本港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諮詢文件

\
2015

規劃署檢討《城市規劃條例》工業大廈水耕種植的可行性

\
2016

《施政報告》推行新農業政策

資料來源:

漁農自然護理署、書籍、綠田園、網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