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本地馳名瓜菜討論會 (2021年7月3日)

POSTED ON 7 月 8, 2021

本地馳名瓜菜討論會

節目簡介:

本會議邀請了漁護署、育種專家及本地農夫分別分享瓜菜留種工作、鶴藪白菜的復育、川龍西洋菜的種植和故事,及瓜類種植。之後的問答環節讓各位農友交流討論瓜菜的種植/留種經驗。

講者

王敏維女士 – 漁護署 農業主任 (園藝)
謝天佑博士 – 高華種子有限公司及香港種子商會 主席
羅國生先生 – 悅來農莊 農夫
廖寶洪先生 – 西灣地區復育計劃 資深農夫

主持

林漢明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教授、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 負責人

當天參加人數:103 (91 zoom, 12 現場)

本地馳名瓜菜討論會 – 摘要

提到香港,人們常想到漁村漁港的旖旎風情,殊不知農業和圍村文化一直是香港歷史的重要部分,即使近百年因城市的發展與變化使得農業地位相對式微,農夫們的智慧卻在勤懇中相傳,以馳名的本地作物的形式保留下來。香港種子技術及教育中心(SeedTEC)近日舉辦本地馳名瓜果分享會,邀請漁護署、育種專家及本地農夫分別分享關於香港的作物留種、復育、種植經驗及歷史故事。

漁護署園藝組的農業主任王敏維女士介紹了署方的育種工作及相關服務內容。漁護署於1954年在上水成立大龍實驗農場,希望透過向農友提供技術支援來引領和推動本地農業的發展。據介紹,六十年代始,署方會在市場搜集種子,種植後挑選質優的種子留種繁衍,再公開出售或派發給農友,直至2001年此類需求減少,售種服務因而停止。王女士分別以莧菜和白茄爲例,介紹當年葉菜類、果菜類作物的留種過程,又詳細分享了農場現存的部分留種作物,如尖葉夏芥蘭、長白豆角、洛神葵等等的生長特性以及留種經驗。此外,她亦簡略分享了兩個本地品種鶴藪白菜和花腰仔稻米的復育與推廣工作。

高華種子有限公司及香港種子商會主席、香港有名的育種專家謝天佑博士則從一堂簡短而生動的「遺傳課」開始,通過碗豆和芥蘭的白花黃花的實例向大家解釋了孟德爾遺傳理論顯隱性基因的原理,用長頸鹿的生存解釋了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説。他也介紹了留種的兩個基本辦法和操作要求:如適合小麥、水稻等自交作物的群體選與符合異交作物的系選。同時,謝博士詳細分享了他所在團隊與漁護署合作進行的鶴藪白菜復育過程。他們尋訪鶴藪村的鄧老太,亦是育成鶴藪白菜的鄧先生的夫人來協助確立選種和植株的標準,並通過符合鶴藪白菜的系選方式開始留種,自2012年起種植、經過多輪的篩選揀擇,利用蕾期授粉保證自交獲得了粗菜柄、菜較塌、葉皺而烏黑發光的較高質品種,又開展系內授粉,把合格原種送往中國西北生產後,最終獲得三十一公斤的優質種子,完成了留種。謝博士説,留種原本不是高深的科學,而是古人智慧經驗的傳遞,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肯花時間的踏實品質。

川龍悅來農莊農夫羅國生先生向大家分享了西洋菜前世今生的故事與獨到的經驗。他生動地講述了西洋菜經一黃姓商人由葡萄牙傳入香港境內的傳説,並介紹了自家種植西洋菜的經歷。他的父母曾在白田村務農,後幾經輾轉來到大帽山川龍村,漸漸學習周邊村民一同種起了西洋菜。由於川龍氣候涼爽適宜,西洋菜在川龍全年都可以生長並保留菜種,所以每年夏秋換季時,粉嶺、上水一帶的農友都來購買菜種,為川龍農夫增加不少收入。羅生家的菜是當時村裏數一數二的「頭價」菜,買者常要拜託賣手專門留菜。這高質背後的秘訣便是有機肥料的使用。羅生介紹,他繼承父母傳統做法用有機肥種植,隨著禽畜糞便和鯊魚肉絞成的魚骨肥都漸漸消失,他大膽創新,用鷄毛、魚腸魚鰓浸水漚肥,也讓自家的西洋菜有了「巷頭煲湯巷尾知」的美傳。

西灣地區復育計劃資深農夫廖寶洪先生也分享了西灣瓜類種植的經驗與成果。廖生有數十年傳統耕作的經驗,二零一八年加入西灣地區復育計劃後為復耕做出了許多努力,由於西灣地區土地失耕多年,他們選擇輪種的方式以儲存更多養分,又做好水利,最終獲得了瓜類的大豐收。在問答環節中,他也詳盡地分享了黑皮冬瓜等瓜類種植的經驗及細節,例如見到瓜仔生出後才剪掉橫枝;「好天瓜,落雨麻」的俗語;不應見到節瓜生出來才上棚,而要等長七八個結節,拖到地上、落根甚至左/右邊的拖到右/左邊才能上棚;重要的是瓜的根能吸收肥料和水份,想有好收成則需使用有機肥料。

講者分享後,會議也開展了網上聽衆與現場嘉賓的問答環節,大家又進一步討論和分享了諸多蔬果種植、留種的經驗與政府對本地農業支持政策甚至西洋菜口味的心得。在多元的分享中,我們或許可以理解,香港馳名的瓜果品種所蘊含的,不只是共同的味覺記憶,更是本地智慧、踏實與互助的品質傳承。

記錄:甘沐青、黃浩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