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本地驰名瓜菜讨论会 (2021年7月3日)

POSTED ON 7月 8, 2021

本地驰名瓜菜讨论会

节目简介:

本会议邀请了渔护署、育种专家及本地农夫分别分享瓜菜留种工作、鹤薮白菜的复育、川龙西洋菜的种植和故事,及瓜类种植。之后的问答环节让各位农友交流讨论瓜菜的种植/留种经验。

讲者:

王敏维女士 – 渔护署 农业主任 (园艺)
谢天佑博士 – 高华种子有限公司及香港种子商会 主席
罗国生先生 – 悦来农庄 农夫
廖宝洪先生 – 西湾地区复育计划 资深农夫

主持:

林汉明教授 –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教授、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 负责人

当天参加人数:103 (91 zoom, 12 现场)

本地驰名瓜菜讨论会 – 摘要

提到香港,人们常想到渔村渔港的旖旎风情,殊不知农业和围村文化一直是香港历史的重要部分,即使近百年因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使得农业地位相对式微,农夫们的智慧却在勤恳中相传,以驰名的本地作物的形式保留下来。香港种子技术及教育中心(SeedTEC)近日举办本地驰名瓜果分享会,邀请渔护署、育种专家及本地农夫分别分享关于香港的作物留种、复育、种植经验及历史故事。

渔护署园艺组的农业主任王敏维女士介绍了署方的育种工作及相关服务内容。渔护署于1954年在上水成立大龙实验农场,希望透过向农友提供技术支持来引领和推动本地农业的发展。据介绍,六十年代始,署方会在市场搜集种子,种植后挑选质优的种子留种繁衍,再公开出售或派发给农友,直至2001年此类需求减少,售种服务因而停止。王女士分别以苋菜和白茄为例,介绍当年叶菜类、果菜类作物的留种过程,又详细分享了农场现存的部分留种作物,如尖叶夏芥兰、长白豆角、洛神葵等等的生长特性以及留种经验。此外,她亦简略分享了两个本地品种鹤薮白菜和花腰仔稻米的复育与推广工作。

高华种子有限公司及香港种子商会主席、香港有名的育种专家谢天佑博士则从一堂简短而生动的「遗传课」开始,通过碗豆和芥兰的白花黄花的实例向大家解释了门德尔遗传理论显隐性基因的原理,用长颈鹿的生存解释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他也介绍了留种的两个基本办法和操作要求:如适合小麦、水稻等自交作物的群体选与符合异交作物的系选。同时,谢博士详细分享了他所在团队与渔护署合作进行的鹤薮白菜复育过程。他们寻访鹤薮村的邓老太,亦是育成鹤薮白菜的邓先生的夫人来协助确立选种和植株的标准,并通过符合鹤薮白菜的系选方式开始留种,自2012年起种植、经过多轮的筛选拣择,利用蕾期授粉保证自交获得了粗菜柄、菜较塌、叶皱而乌黑发光的较高质品种,又开展系内授粉,把合格原种送往中国西北生产后,最终获得三十一公斤的优质种子,完成了留种。谢博士说,留种原本不是高深的科学,而是古人智慧经验的传递,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肯花时间的踏实质量。

川龙悦来农庄农夫罗国生先生向大家分享了西洋菜前世今生的故事与独到的经验。他生动地讲述了西洋菜经一黄姓商人由葡萄牙传入香港境内的传说,并介绍了自家种植西洋菜的经历。他的父母曾在白田村务农,后几经辗转来到大帽山川龙村,渐渐学习周边村民一同种起了西洋菜。由于川龙气候凉爽适宜,西洋菜在川龙全年都可以生长并保留菜种,所以每年夏秋换季时,粉岭、上水一带的农友都来购买菜种,为川龙农夫增加不少收入。罗生家的菜是当时村里数一数二的「头价」菜,买者常要拜托卖手专门留菜。这高质背后的秘诀便是有机肥料的使用。罗生介绍,他继承父母传统做法用有机肥种植,随着禽畜粪便和鲨鱼肉绞成的鱼骨肥都渐渐消失,他大胆创新,用鸡毛、鱼肠鱼鳃浸水沤肥,也让自家的西洋菜有了「巷头煲汤巷尾知」的美传。

西湾地区复育计划资深农夫廖宝洪先生也分享了西湾瓜类种植的经验与成果。廖生有数十年传统耕作的经验,二零一八年加入西湾地区复育计划后为复耕做出了许多努力,由于西湾地区土地失耕多年,他们选择轮种的方式以储存更多养分,又做好水利,最终获得了瓜类的大丰收。在问答环节中,他也详尽地分享了黑皮冬瓜等瓜类种植的经验及细节,例如见到瓜仔生出后才剪掉横枝;「好天瓜,落雨麻」的俗语;不应见到节瓜生出来才上棚,而要等长七八个结节,拖到地上、落根甚至左/右边的拖到右/左边才能上棚;重要的是瓜的根能吸收肥料和水份,想有好收成则需使用有机肥料。

讲者分享后,会议也开展了网上听众与现场嘉宾的问答环节,大家又进一步讨论和分享了诸多蔬果种植、留种的经验与政府对本地农业支持政策甚至西洋菜口味的心得。在多元的分享中,我们或许可以理解,香港驰名的瓜果品种所蕴含的,不只是共同的味觉记忆,更是本地智慧、踏实与互助的质量传承。

记录:甘沐青、黄浩恩